生态系统就该是完整、稳定、美丽的,这三者都是道德价值的标准,能判断人对待自然的行为的优劣。
「法」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读后感
史怀哲提出这个“敬畏生命”的生命伦理观,源于对尼采一种强力意志行使下的伦理的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在非洲所见的自然野生动物场景。起码在那个年代,已有的伦理观只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基础上,这导致了所有的问题只在人类这个大框架内解决。人是自我的,个人的,而并不与其他生命有着起码的关联。这让大家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感受到‘敬畏’的存在,尤其对于其他的生命。
「德」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读后感
「团体」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美国1960年代遭遇的DTT杀虫剂的危害早已耳闻,但实际的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在这本纪实文学作品中提到,生产之初只是针对榆树甲虫虫害的DTT药剂,在短短3年内,就在美国的版图上制造出了数个“无鸟区”!
「美」约翰·缪尔——《自然公园与森林保护》读后感
「美」惠特曼——《辉煌宁静的太阳》读后感
惠特曼是幸运的,他出生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在他的年轻时曾骑马拂过草原的绿草,中年时携伴信步百老汇的大街。这是多么的幸运,他把事物初生时的一切美好都占全了啊,但他敏锐的感官没有止步于此;在‘辉煌宁静的日光下‘,街上的旅人如胜利游行的骑兵在广场上欢歌(注:西方城市的中心是教堂,后来是广场),这一瞬在那日光倾洒间定格。他察觉到:“人与自然不仅是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更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啊!”
「美」爱默生——《自然的赞美者梭罗》读后感
“你半生一直寻找着而找不到的东西,有一天你会和它对面相逢,得窥全豹。你寻它像寻梦一样,而你一找到它,就成了它的俘虏”
「美」梭罗 ——《生活在自然中》读后感
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人际中的关系、情感的联系,会让你很轻易地迷失自我。这样的人虽然已久活着,甚至于其中的有些人能享受到权力、金钱与名誉,但实际上,他失去了个人精神的独立性。
「法」卢梭——《漫步遐想录》读后感
概要:过往对自然的研究大都过于物质化,对于卢梭而言,自然是身外的第二个化身——亲密,温馨。它慰藉了卢梭那饱受迫害的心灵,让他甘之若饴。